在世界精神卫生日之际,我们重申“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”的愿景。对于大学生而言,这意味着一项基本权利:每一位在学海中航行、在成长中挣扎的年轻人,都应当毫无障碍地获得理解、支持与专业的心理关怀。 这篇文章,便是为你而写的指南,旨在拂去心灵的尘埃,让你知道:寻求帮助是强者的行为,关爱内心是成长的必修课。
一、理解现状——为何大学生是心理健康的“脆弱区”与“关键期”。
大学阶段是一个独特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时期。个体正从青少年晚期向成年早期过渡,面临着“自我同一性”建立的终极任务。这个时期的特点,共同构成了心理问题的“温床”。
1.发展性危机: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指出,这个阶段的核心冲突是“亲密对孤独”。大学生迫切需要建立深厚的友谊和亲密关系,若失败,则可能陷入深深的孤独感。
①高压环境:学业压力: GPA、排名、考研、考公,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。
②人际压力:来自天南地北的同学,文化背景、生活习惯各异,宿舍关系、社团关系成为新的课题。
③经济压力:部分学生需要勤工俭学,面对消费主义的诱惑与经济独立的渴望。
④、未来不确定性:“毕业即失业”的恐惧,“内卷”与“躺平”的拉扯,让未来显得迷雾重重。
⑤、数字时代的挑战:社交媒体带来的“对比焦虑”,线上虚拟世界对现实社交能力的侵蚀,网络成瘾等问题日益突出。
⑥、支持系统的变迁:离开原生家庭,旧有的支持系统(父母、老友)变得遥远,而新的支持系统(朋友、恋人、导师)尚未稳固建立,容易产生情感真空。
2、常见的心理困扰信号:
①情绪层面:持续的情绪低落、焦虑、易怒、空虚感、过度担忧。
②认知层面:注意力不集中、记忆力下降、思维迟缓、自我评价过低、充满无价值感。
③行为层面:社交退缩、回避以往喜欢的活动、饮食与睡眠习惯显著改变(过多或过少)、易冲动、物质使用(如酒精)增加。
④生理层面:无法解释的头痛、胃痛、慢性疲劳,即使休息也无法缓解。
3、重要的是区分:普通的压力反应与需要干预的心理问题。前者通常是短暂的,通过自我调节可以缓解;后者则持续时间长(如两周以上),并显著影响了个人的社会功能(如无法学习、不能社交)。当出现后者时,积极求助是关键的第一步。
二、打破枷锁——为何“人人享有”对我们如此重要
1.“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”对大学生而言,绝非一句空话。它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安然度过这段关键成长期,并为一个健康、丰盈的人生打下基石。
2.心理健康是学业成就的基石。一个被焦虑和抑郁困扰的大脑,无法有效地记忆、思考和创造。呵护心理健康,就是保障我们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。
3.心理健康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。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、管理冲突、表达情感,从而建立深厚的友谊和健康的亲密关系。
4.心理健康是未来职业发展的隐形资本。抗压能力、情绪稳定性、团队协作精神,这些软实力无一不建立在健康的心理之上。投资心理健康,是预防悲剧的防火墙。许多极端事件(如自伤、自杀)的背后,是长期未被识别和干预的心理痛苦。早期支持和有效干预能挽救生命。然而,横亘在“享有”之路上的,是几座大山:污名化:“去看心理医生是不是代表我疯了?”“我这样是不是太脆弱了?”——这些错误的观念,让无数人选择沉默和忍受。认知不足:不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识,将病态视为“矫情”或“性格问题”。资源疑虑:担心费用高昂、害怕信息泄露、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。
5.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:心理困扰是人类的普遍经验,就像感冒一样常见。主动寻求专业帮助,是一种对自己高度负责的、智慧且勇敢的行为。
三、通往支持之路——校园内外的心理健康资源
实现“人人享有”,意味着资源触手可及。大学生拥有其独特的优势,以下是你应该了解和善用的支持系统:
1.校内资源(你的第一道防线)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。
2.服务内容:这是最核心的资源。通常提供个体心理咨询、团体心理辅导、心理危机干预、心理健康讲座与课程。
3.优势:专业、保密、通常对在校生免费。咨询师普遍熟悉校园环境和学生特有的压力。
4.如何求助:关注学校官网、官方公众号的通知,通过电话或线上系统进行预约。不要等到问题严重时才去,任何让你感到困扰的问题都值得被倾听。
①辅导员/班主任:
角色:他们是学生在校的监护人,是连接学生与学校资源的桥梁。他们可以提供初步的情绪支持、生活关怀,并引导你前往专业心理中心。
注意:辅导员并非都是心理咨询师,他们的主要角色是管理和支持,但对于寻求帮助的起点而言,至关重要。
②学生社团与朋辈支持:
形式:许多学校有心理协会等社团,会组织减压活动、读书会等。“朋辈心理咨询”项目则由受过训练的学生志愿者提供倾听和支持。
优势:有相似的经历和语言,更容易产生共鸣,减少孤独感。
5.校外与社会资源
①医院精神科/心理科:
何时前往:当出现严重的情绪、行为或生理症状,怀疑可能达到疾病诊断标准时(如重度抑郁症、焦虑症、双相情感障碍等)。
功能:医生可以进行专业的医学评估、诊断,并提供药物治疗。药物对于中重度心理问题通常是必要且有效的。
②社会心理咨询机构:
优势:提供更多样化的咨询师选择和更灵活的预约时间。
注意:需要核实咨询师的资质(如国家二级/三级心理咨询师证书、相关受训背景),并了解收费标准。
③数字化心理支持平台:
形式:一些靠谱的APP、小程序提供心理测评、正念练习、音频课程乃至线上咨询服务。
优势:便捷、私密,可以作为日常心理保健的工具。
注意:谨慎选择平台,注意信息安全和咨询师资质。
④危机干预热线:功能:当出现强烈的自杀念头或处于极度崩溃状态时,可以立即拨打危机干预热线,如北京心理援助热线(010-82951332)。
四、做自己的守护者——日常心理保健的实用策略
专业服务是重要支撑,但日常的自我关怀才是心理健康的根基。
你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:
1.规律作息,保障睡眠:睡眠是情绪稳定的稳压器。尽量保持固定的入睡和起床时间。
2.均衡饮食,适度运动:身体是心灵的容器。健康的饮食和规律的运动(如跑步、瑜伽、打球)能有效释放压力、改善情绪。
3.建立并维持社会连接:主动参与集体活动,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保持深度交流,定期与家人联系。高质量的社交是抵抗心理困扰的良药。
4.练习正念与放松:每天花10-15分钟进行正念冥想、深呼吸或渐进式肌肉放松,能有效缓解焦虑。 培养兴趣爱好: 找到一个能让你全情投入、忘记时间的事情,无论是音乐、绘画、阅读还是手工,它是你的“心灵避风港”。
5.学会时间管理:用“四象限法则”区分任务的轻重缓急,避免拖延症带来的巨大压力。 练习自我同情: 允许自己犯错,允许自己有不完美的时候。像对待一位好朋友一样,温柔地对待自己。
五、结语:
从“我”到“我们”,共同构建心理友好的校园 “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”,始于每一个“我”的观念转变,成于每一个“我们”的集体行动。 作为个体, 请你勇敢地正视自己的内心世界,像关心身体健康一样关心自己的情绪健康。当需要时,毫不犹豫地伸出求助的手。 作为朋友, 请你成为他人的支持力量。学会倾听,不评判,不轻易给建议,只是陪伴。当你发现朋友状态不对时,多问一句“你还好吗?”,并鼓励他寻求专业帮助。 作为校园共同体, 我们应共同努力,创造一个开放、包容、不贴标签的环境。让谈论心理健康成为一种常态,让寻求支持成为一种光荣。 亲爱的同学,你的心灵,是承载你所有梦想与才华的宇宙。它值得被温柔以待,被悉心呵护。在这个世界精神卫生日,让我们许下承诺:从今天起,不仅追求知识的卓越,更追求内心的丰盈与安宁。因为只有当每一个“我”的心灵世界都晴空万里,我们共同的校园才能成为真正孕育希望和幸福的沃土。 记住,寻求帮助是力量的象征,而你,永远值得被支持。
文/来自网络
排版/谢伟
一审/时钰雪
二审/张仲
三审/彭钟山
监制/贵阳学院心理咨询中心
备注:(免责声明)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