咨询师手记

心理学上有个词“灾难性思维”——影响人生的不是环境,不是遭遇,而是你的心态

发布者:  时间:  浏览:2025-06-17 09:50:23


“灾难性思维”(Catastrophic Thinking)是认知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,它揭示了我们的心态如何深刻影响对现实的解读。这种思维模式就像心灵上的放大镜,会将小问题扭曲成巨大灾难,进而引发不必要的焦虑和逃避行为。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这个现象的运作机制和应对策略:

一、认知扭曲的恶性循环

1.灾难性思维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扭曲,表现为:将小挫折想象成不可挽回的失败,把正常困难灾难化成毁灭性打击,用"万一...就完了"的句式预测未来。例如:把公开演讲的紧张想象成"忘词出丑→ career毁灭→人生失败"的连锁反应。

2.神经科学视角

大脑的杏仁核会在这种思维下过度激活,触发"战或逃"反应。而前额叶皮层(负责理性思考)的功能反而被抑制,形成越焦虑越无法理性思考的恶性循环。

3.破局的关键策略

可能性评估:问自己"这个结果发生的客观概率是多少?我有多少应对资源?"

时间维度:问“这件事在1年后还重要吗?5年后呢?”

具体化技术:把模糊的恐惧写成具体可解决的问题清单

成长心态训练:把"绝对不能失败"转化为"这次经历能教会我什么"

二、心态重构的实践

1.心理学家阿尔伯特·埃利斯的ABC理论很好地解释了这一过程:

A(事件)→ B(认知评价)→ C(情绪反应)

我们无法完全控制A,但可以通过调整B来改变C。就像两个人同样遭遇失业,把B解读为"职业末日"的人会抑郁,而解读为"转型机会"的人可能开启新事业。

2.建立心理缓冲带

培养"观察性自我"的能力,在思维和反应之间创造暂停空间。当灾难念头出现时,可以对自己说:"我注意到自己正在产生...的想法",这种元认知训练能有效打破自动化思维链。

我们的大脑天生是出色的故事创作者,却未必是客观的事实记录者。每一次对灾难化思维的觉察,都是在重写那些束缚我们的内心剧本。真正的心理韧性不是预知风暴永不来临,而是确信自己拥有在风雨中前行的能力。

 

/来自网络

排版/谢伟

一审/时钰雪

二审/张仲

三审/彭钟山

监制/贵阳学院心理咨询中心

 

备注:(免责声明)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。